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
栏目: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:2025-10-28

  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【中新画报】安居在丹江口“坝首第一村”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航拍蔡湾村。(无人机照片)中新社记者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王顺风在其创办的多肉产业基地整理一盆多肉。他的多肉产业基地每年可实现20至30万元人民币的创收。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王顺风在自家的多肉大棚中进行植物养护工作。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谭成芝在整理红薯苗。中新社记者 王紫儒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曾凡华(左)、王明英在蔬菜温室大棚里铺地膜。中新社发 石艺媛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现年70岁的蔡湾村村民胡义荣在智能温室内整理红薯苗。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生态农业基地内,工人推着小车建设新的大棚厂房。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航拍蔡湾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。(无人机照片)中新社记者 王骏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从生态农业基地下班。中新社发 张忠苹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在手工坊编织各类工艺品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老人用龙须草编织文创产品。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一名蔡湾村村民在家门口打理花台。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 蔡湾村村民在村里拉家常。中新社发 张忠苹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带孩子散步。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村民王秀林(右)和妻子曾元妹在家门口休息。中新社发 石艺媛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在蔡湾村幸福食堂,老人准备吃午饭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村民在“幸福食堂”用积分兑换餐券。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在蔡湾村幸福食堂,村中的老人们正在用餐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可获得不同程度的优惠。中新社记者 王骏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老人在村内开设的幸福食堂就餐。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农家乐工作人员为游客烹制美食。中新社记者 摄

 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公路行驶不久,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。放眼望去,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,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。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“坝首第一村”,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。14年前,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,迁往他乡。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。在北京的帮扶下,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,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。园区通过土地流转、大棚承包、合作社分红等方式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昔日的移民安置点,走过一条从“离乡”到“安居”的蜕变之路。图为10月22日,蔡湾村余嫂农庄工作人员和顾客合影留念。蔡湾村村民代龙菊和丈夫余太波过去在外地务工。2017年,夫妻俩回乡创业,在村里开起余嫂农庄,以当地生产的绿色健康食品为卖点,吸引八方来客。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